燃气阀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燃气阀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得道之助

发布时间:2020-06-29 17:11:58 阅读: 来源:燃气阀厂家

华莱士

李约瑟在重庆

殷宏章

林迈可聘书

林迈可在晋察冀无线电培训班

中英科学馆在重庆的办公室及食堂

文·田 田

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

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奋斗,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1938年5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欧洲战场的战事还未开始,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因而能够“唤起全国人民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得道多助”是中国抗日战争所处的国际形势。这一判断得到了历史的证明。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国际友人,或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或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新闻报道、医疗服务、社会运动、文化建设、专业技术等工作,甚至直接参加战斗。科技工作者亦在其中以自己的方式参加了中国的抗战。

1942年7月,30位美国专家来到中国,为国民政府的交通、农林、水利、卫生等部门提供帮助。1944—1945年,美国专家斯塔福为电化冶炼厂和渝兴钢铁厂提供技术指导,提出缩短耗时、减少耐火材料消耗的具体办法,使电化冶炼厂生产1吨平炉钢的时间从10天缩短为3天。在战时中国的大后方,有许多从事技术指导、介绍先进工艺的外国专家。他们远不如埃德加·斯诺和诺尔曼·白求恩等从事新闻报道和医疗救助的国际友人那样家喻户晓,甚至没有留下足以勾勒出他们形象的资料,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他们的工作,帮助中国艰难地支撑着战时经济的脊梁。

李约瑟:重庆中英科学馆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并留校任教。1937年开始学习汉语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生兴趣。1942年秋,李约瑟作为英国驻华使馆参赞访问中国,取道昆明抵达重庆。根据中英文化合作协定,李约瑟在重庆建立了中英科学馆并主持工作,自此开始为战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近4年。

中英科学馆总部设在重庆两浮路胜利村1号,在昆明设有分部,向战时中国提供科学仪器、文献、化学试剂、科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截至中英科学馆工作结束的1946年3月,共向中国赠送外文原版图书、期刊和专题文献近7000册,科学、工程杂志缩微胶卷167种,使战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免于隔绝于世界。

中英科学馆在沟通战时中国与外国科技交流方面亦卓有成效。1943—1945年间,李约瑟相继发表《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中国科学》《科学前哨》等文章,向世界介绍战时中国取得的科学成果。中英科学馆推荐中国学术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逾130篇,其中包括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张宗燧关于量子动力学等的多篇论文(英国皇家学会会报),清华大学教授、生物学家汤佩松的《战时中国的生物学》(美国《自然》杂志),以及资源委员会冶炼厂冶金学家叶渚沛的《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新见解》(英国钢铁学会杂志)。此外,中英科学馆还资助中外科学家互访交流,殷宏章院士即于1944年被约为第一批“交换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开展磷酸化酶研究。

除了主持中英科学馆的工作,李约瑟在中国期间还对中国的科研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实际参与了一些学术活动。李约瑟的考察足迹遍及西南、西北和东南各省,广泛接触中国科学、教育、医疗和工农业各界。1944年10月27日,浙江大学在湄潭文庙举行研讨会,李约瑟做了“科学与民主”“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和“中英科学馆与加尔各答中央联络部”的专题报告。由此,李约瑟与战时中国科学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1945年冬,李约瑟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林迈可与班维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

2015年3月,一个题为“再见,延安”的图片展陆续在中国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展,这些图片的拍摄者是英国学者林迈可。今天,林迈可更多地以记者、国际友人和中国学家的身份而闻名。他同时也是一位无线电专家,在他为八路军提供的诸多帮助中,包括创办了晋察冀边区无线电高级培训班,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无线电人才。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1994),毕业于牛津大学,1937年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创办导师制并任导师,与他同船而来的旅客中恰有诺尔曼·白求恩。林迈可与白求恩结为好友,或许也受到白求恩的影响。1938年,林迈可在保定郊外偶遇华北抗日游击武装,由此初步了解华北抗日根据地,认为中国的抗战大有希望。此后,林迈可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北平附近的抗日武装购买和运输药品装备。

1939年夏,林迈可参加燕京大学师生组成的平西抗日根据地考察小组,他在聂荣臻的司令部再次遇到了白求恩。据燕京大学工友肖田回忆,这次考察归来后,林迈可曾购买零件,与物理系教授班维廉一起组装发报机,希望通过北平地下党运往晋察冀边区,后因北平地下党联络站暴露没有成功。班维廉(William Band,?—1993),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1929年到燕京大学任教,1932-1941年任物理系主任,一力推动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发展。1935年,班维廉发表“The Place of Physics in Rur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a”(物理学在中国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表明他在中国发展物理学及关注中国建设的热心。

1941年12月8日,林迈可通过短波广播收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日开战的消息,立即决定转移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林迈可夫妇和班维廉夫妇同车出东校门,绕道西山而去。他们刚刚离开,日军就从西校门进入燕大。林迈可和班维廉于当月中旬抵达河北平山县境内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次年2月,林迈可受军区委托创办无线电高级培训班,他本人讲授无线技术原理,班维廉讲授高等物理、微积分和理论电磁学,林迈可夫人李效黎讲授英文。培训班招收学员70多人,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由于没有正规教材,林迈可只得教学生从基本的电学第一定律推演起。为满足军事需要,林迈可和学生一起动手组装了一台超外差式接收机。培训班到当年8月结束,由于林迈可和班维廉对一些优秀的学员重点培养,晋察冀根据地的无线电工作和教学在他们离开后仍得以持续发展。

1943年10月2日,班维廉夫妇随同一支八路军部队抵达延安。1944年5月17日,林迈可夫妇在八路军护送下抵达延安。在延安,林迈可被任命为八路军通讯部技术顾问,他克服器材短缺的困难,为延安中央电台制造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射机,可以清楚地同美国旧金山和南亚、印度等地取得联系。

华莱士:战时访问中国的美国副总统

太平洋(601099,股吧)战争爆发后,西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的联系随之日益紧密。1944年开始,来自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相继到中国考察大后方钢铁、电力、水利、石油等行业发展现状。1944年10月,美国冶炼专家史密斯考察资渝、资蜀等钢铁厂并研究若干问题,次年5月又到昆明中央机器厂、云南钢铁厂等单位“指导翻铸各种物品,并演讲各种专门技术问题”。1944年6月,美国水力发电专家萨凡奇博士应邀赴川西考察。12月,美国酒精专家史特林斯考察北泉、四川、资中、云南等酒精厂,“以为改进生产之初步工作”。

随着战局渐趋明朗,这些旨在建立战后长期合作关系的考察大都附着了一定的政治意义。然而,这些专家毕竟在战时来到兵燹遍地的中国,对当时中国的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对西南、西北地区的长远开发形成了一些设想。这一特点最为显著的,当属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访华。

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1888—1965),毕业于艾奥瓦州立大学,曾在杂交玉米培育和植物遗传学方面取得成就。1933年起担任美国农业部长,帮助罗斯福实施新政。1941年出任美国副总统,1944年代表罗斯福总统访华,是抗战时期到访中国的最高级别的政治人物。华莱士访华的政治目的主要在于缓和中苏关系,促进国共两党坚持团结抗战,同时更深地施加美国的影响。

除此之外,作为农业专家,华莱士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抱有兴趣,带来了一些农业资料、器械和优良种子,并在访华期间考察了中国西南的农业生产。华莱士在成都参观了金陵大学农学院与四川农改所联办的农业展览馆,并赠给金大农学院一个新品种甜瓜,时称“华莱士瓜”,即现在西北地区种植的白兰瓜。

(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对本栏目提供支持)

回国看视频

海外回国看视频

酷狗版权